2023年12月4日下午,曾艳兵教授应邀为我院做题为“哲学化的文学与文学化的哲学—存在主义文学的当下意义”的学术讲座。曾艳兵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,博士生导师、人大复印资料《外国文学研究》主编、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客座研究员、著名学者。此次讲座由37000cm威尼斯、高级翻译学院、非洲研究中心、校企协同语言服务虚拟教研室、译创语言服务现代产业学院共同举办,37000cm威尼斯副院长李鲜花教授担任主持。
曾艳兵教授,主要从事西方文学与中西文学比较研究、后现代文学文化研究、尤其专攻卡夫卡研究,在《外国文学评论》《文艺研究》《外国文学研究》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,另发表译文及学术随笔数十万字。在讲座上,他强调,存在主义这一领域尽管不是最新的热点话题,但仍然值得师生共同去发掘和研究。
在讲座中,曾教授首先介绍了法国哲学家让·保尔·萨特的生平与思想,然后深入分析了存在主义的历史地位和现代意义。他指出,存在主义作为文学与哲学的交汇点,不仅链接了现代与后现代,也与但丁的历史地位相似,桥接了中世纪末期与文艺复兴初期。
讨论中,曾教授引用笛卡尔的“我思故我在”来探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,并提出胡塞尔的“我思所思”观点,强调思维与对象的不可分离性。此外,他也引用了海德格尔和萨特的观点来阐述“存在先于本质”的理念。深入探讨了存在主义文学的独特魅力和研究挑战。曾教授指出,存在主义文学的显著特征在于其深刻的哲学内容,这使得人们一接触便能触摸到其核心。然而,他同时警示,这种特性虽然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便利,但也容易引发一个常见的误区:过度强调哲学元素,而忽略了文学本身的美学和艺术价值。
接着,曾教授详细阐述了虚无、荒诞、自由、选择和责任等存在主义核心问题。他认为,虚无是一种自由的状态,分为无选择的生与死和自由。通过分析西西弗神话,他解释了生活中过程与意义的关系,并探讨了哲学上的根本问题。曾教授还提到了中国作家余华的存在主义观点,并用多部影视作品来解释存在主义的哲学观,例如电影《死无葬身之地》中的角色在极端情境下的选择与抉择。
在讲座结束时,师生们对曾艳兵教授的深入讲解表示极大的兴趣,并积极提问。老师们和学生们特别对史铁生作品《命若琴弦》是否受到存在主义影响表示好奇,同时就“自由”的本质进行了深入探讨。曾教授耐心回答了学生们的问题,讨论中涉及了绝对自由与相对自由的区别,使学生们受益匪浅。
本次讲座不仅为师生们提供了对存在主义文学的全新视角,还引发了深刻的思考和灵感。37000cm威尼斯院长袁小陆教授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,他表示:“此次讲座的成功举办,不仅体现了学术探讨的深度和广度,更是一次思想碰撞和文化交流的盛会。它类似于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沙龙,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和启发。”
袁院长的这番话不仅彰显了讲座在学术和文化层面的重要性,也反映了西安翻译学院对于推动学术交流和文化多元性的承诺。此次讲座的成功举办,无疑将鼓励学院继续举办更多此类有深度和影响力的讲座,为学术社区和学生们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。
曾艳兵教授应邀为我院做题为“哲学化的文学与文学化的哲学—存在主义文学的当下意义”的学术讲座
师生们同曾教授深入讨论